舌尖上的暖阳:生姜,药食两用,四季养生“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”,古人早已将饮食与健康紧密相连。而药膳,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病养生的智慧结晶,以其风味可口、原料常见、烹调方便而深受喜爱
舌尖上的暖阳:生姜,药食两用,四季养生
“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”,古人早已将饮食与健康紧密相连。而药膳,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病养生的智慧结晶,以其风味可口、原料常见、烹调方便而深受喜爱。其中,生姜,作为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,其药用价值更是不容小觑。俗话说:“早上三片姜,赛过喝参汤”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也提到:“每食不撤姜,不多食”,足见生姜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姜,辛而不荤,去邪辟恶,生啖熟食,醋、酱、糟、盐、蜜煎调和,无不宜之。可蔬可和,可果可药,其利博矣。”这不仅体现了生姜的多样功效,也佐证了其丰富的烹调方式。
一、生姜的功效
生姜性温,味辛,归肺、脾、胃经,具有解表散寒、温胃止呕、温肺化饮和纠偏解毒的功效。除了传统医学的认识,现代医学研究也揭示了生姜的更多优点:
1. 抗菌: 生姜中富含姜黄素和挥发油,这些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真菌和细菌,对沙门氏菌具有强烈的杀伤力。姜黄素还能调节吞噬细胞活性,增强机体免疫力。
2. 抗炎镇痛: 生姜提取物能够抑制环氧合酶和脂氧合酶的活性,阻止白细胞三烯的合成,从而缓解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痛。
3. 保护心脑血管: 生姜中的姜辣素是一种强心剂,而姜酚则具有短暂的血管舒张功能。此外,生姜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,进而抗血栓形成,从多方面保护心脑血管健康。
二、生姜的用法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提示我们在春夏阳令时节宜养护阳气。民间谚语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处方”也印证了生姜在不同季节的养生价值。下面就将生姜在不同季节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:
1. 醋泡姜
生姜性偏温热,有些人春天食用可能会出现身热、汗多等“上火”的表现。此时,食用醋浸泡过的生姜便能有效避免此类不适。同时,五味当中酸入肝,与春季相应,食用醋泡过的生姜也能更好地疏利肝胆。
制作方法: 将新鲜的生姜清洗干净切作硬币厚度,在通风处稍微沥干水分后倒入适量食用醋没过生姜,放置在常温环境下密封保存,待浸泡3天以上便可取出食用。
功效: 升发阳气,健脾护胃,疏利肝胆。
2. 姜枣茶
夏天由于天气炎热,人们常贪凉饮冷,若长时间处在空调房内,或过食生冷便会导致内外寒邪交攻,出现恶寒、胃胀、纳差、呕恶等症状。服用适量的红糖姜枣茶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制作方法: 取一块生姜清洗干净以后切成丝状,将3枚大枣纵向切开,一起加入适量清水中煮制15分钟即可服用。
功效: 祛风散寒,温中健运。
3. 蜂蜜生姜茶
秋天人体气机逐渐收敛,气候干燥,若直接食用生姜恐因其性质而燥伤人体的津液。此时可用蜂蜜搭配,取其甘润来制约生姜的燥性。
制作方法: 取一块生姜洗净后去皮切片,加入150克蜂蜜和适量清水,与姜片一同煮至淡黄色即可。
功效: 温肺化饮,润燥止咳。
4. 当归生姜羊肉汤
到了冬季,天寒地坼,万物蛰伏,机体也逐渐倾向于“静息”状态,有些人可能因担心生姜耗散正气而不敢使用。其实只需通过合适的处理方法,生姜在秋冬也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,《金匮要略》记载:“寒疝腹中痛,及胁痛里急者,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。”“产后腹中疞痛,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,并治腹中寒疝,虚劳不足。”该方对于虚寒腹痛效果颇佳,冬日服用可有效缓解四肢冰冷等症状。
制作方法: 将500g羊肉切成小块,冷水下锅煮出血沫后捞出备用,准备50g生姜切成细丝,当归洗净,一起放入锅中,加水用大火煮开后调成小火,煨煮2小时左右即可出锅。
功效: 温经散寒,补益气血。
生姜,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食材,不仅能为我们增添味觉上的享受,更能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守护。无论是春夏养阳,还是秋冬养阴,生姜都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。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,能让更多人了解生姜的魅力,将这“舌尖上的暖阳”融入日常生活,呵护自身健康。
来源丨云南省中医医院/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,文字、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,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,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。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!我们尊重版权,也致力于保护版权,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!(Email:[email protected])